叠下别墅是什么?
“叠下”一词来自台湾,指两栋建筑重叠着建在一块地上。这种布局在台湾十分常见,因此台湾地区对这方面有较为完善的规定。 而在大陆地区,这种做法由于较少出现且缺乏相应规范,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作为单独的案例对待。其实它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设计手法,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盖房子,以降低单位面积的住房成本。不过由于其对于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较高,应用并不广泛。 以下以两个案例简要说明这一手法在高层建筑和住宅建筑中应用的可能性——它们都是我在台湾访问时拍摄的图片。第一例为高层住宅,该楼是在原有的旧住宅基底上加盖而成;第二例为商业和办公混合的建筑,这栋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采用了钢框架的结构体系(一般高层都以混凝土框剪或框架-柱网体系为主),从而在结构层面为“叠下”提供了可能。
1. 基址原状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层住宅,加建部分的高度约为45米,与旧建筑形成“叠下”。 2. 这栋建筑物原是一幢六层办公大楼,在基底范围内增加了三层(即现在的总高为九层),同时在外立面用玻璃替代了原有的窗户,内部则增加了电梯等设备。另外,在地下也增加了两层停车空间。 由上述两个案例可见,“叠下”在视觉上确实能造成一种新的立面效果,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加挺拔和高大。但由于需要保证底层的住户采光和通风,这些建筑在底层都会开设窗洞,因此“叠下”并不会像盒子一样闭塞。 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为了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室内空间的采光及内外视觉交流的要求,往往会对“叠下”的空间功能进行必要的分割和划分。